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今日天气:
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化学 > 正文
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点击数:2624 更新时间:2011-12-9

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教学设计  

贾汪陶圣中学      孙红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第一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第1课时的内容是“质量守恒定律”,它使化学学习开始从研究反应物、生成物及现象向多少反应物可以得到多少生成物过渡,作为初中化学学习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质量守恒定律对学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至关重要,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设计思想

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往往是简单地复习化学变化之后就很快进入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的猜想上,然后是以多个实验进行探究的方式引出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固然好,然而多个实验探究,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老师有时又没有很好地掌控,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来讲,这样就显得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上也是不够彻底,听后总给我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探究教学不仅体现在实验上,也应体现在思维加工方面,为此,我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尽量缩短了实验探究的时间,只做了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分组实验,在实验装置的探究上我也以实物的方式,直观明了,启迪思维。而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则利用视频,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使分组实验后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顿时安静下来,又考查他们观看时专心的程度。对于质量守恒的猜想,则采取对化学变化实质的分析探究上,同时也为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作铺垫。

另外在教学中,我力求使两条线有机结合,即明线——知识线,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解释及此复习的知识。暗线——方法线,在复习及学习质量守恒中,教会学生思维探究的方法,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达到课堂实效的最大化。整个流程为:化学变化→分析变化实质→猜测质量是否守恒→实验探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发展史→规律的微观解释(与分析变化实质相对应)→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结合所教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 通过探究实验及化学变化实质的微观解释,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解释。2. 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推测物质中元素的组成及化学式。

过程与方法:1. 在由化学变化实质的分析到质量守恒的猜想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学会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2. 在探究实验中,初步培养学生由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在定律的应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及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解释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

[引言]在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化学变化,你知道哪些化学变化?你能够写出哪些化学变化的表达式?(学生争相回答)前面是从定性的角度研究化学变化,本节课将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变化。

[板书课题]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忆一忆]完成(1)木炭燃烧(2)水的电解的符号表达式,并从客观和微观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设计意图:以具体实例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及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作准备)

[投影]1. 以电解水为例,用微粒观点来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议一议]1. 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描述电解水?2. 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变了吗?分子是怎么变的?

[投影]模拟水分子分解的Flash动画。

(设计意图:从微观角度猜测化学变化前后宏观物质质量的变化,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为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作准备。)

[提出问题]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什么关系?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并说出你的理由。

[过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投影]实验探究1:稀盐酸和石灰石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学生]写出符号表达式并分析石灰石、稀盐酸、二氧化碳的状态。

(设计意图:为石灰石与稀盐酸在该反应中装置的确定作准备,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

[过渡]要完成该实验要用到托盘天平,托盘天平的使用在初二物理已学过,那么如何确定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装置?

[学生]思考:该实验能否在敞口的容器中进行?为什么?

[过渡]看来该实验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教师]1. 展示三种密闭的实验装置,(学生评价可行性,若不对,让另一生纠正,师稍作点拨。)

装置1:向锥形瓶中加入石灰石,滴入稀盐酸,塞好瓶塞。

装置2:向锥形瓶中加入石灰石,小试管内加入适量稀盐酸,将小试管小心放入锥形瓶内,塞好瓶塞,倾斜锥形瓶,二者发生反应。

装置3:向锥形瓶中加入石灰石,用橡皮塞上的胶头滴管吸取适量稀盐酸,塞好瓶塞,挤压胶头滴管,二者发生反应。

2. 如果生成的二氧化碳较多,23两套装置有什么隐患吗?

如何改进?(学生思考后讨论,鼓励学生个别回答,其他学生补充纠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3. 用气球收集二氧化碳与用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二者相比,哪一个较好?原因是?

4. 教师展示课本P964-14的实验装置,追问:小试管的作用是?

(设计意图:此环节以问题环环相扣的形式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投影]实验步骤(生读实验步骤,师提醒按照步骤完成实验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应内容。)

[分组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参与、释疑、指导。实验结束后,个别学生的口答现象、结论,其他同学补充。

[过度]这个实验是否是个例呢?让我们来看另一个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学生]1. 观看视频“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认真观察,思考现象和结论。2. 说出现象和结论,教师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反应的表达式。

[小结]你的猜想正确吗?其实不仅这2个实验,无数的定量研究实验都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学生]在课本P96划出定律的内容,每生读3遍,领悟其内涵,找出概念中的要点。

[老师]分析要点,投影要点的解析,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1. 思考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和铁生锈质量增加的原因是?2. 阅读课本P97“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分析波义耳和拉瓦锡实验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从中有哪些收获?3. 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呢?请阅读课本P98镁带燃烧的微观分析。

[小结]1. 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化学反应前后(1)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2)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强调: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可能变化的是分子的个数。

质量守恒定律的简单应用

 16g的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22 g ,则有____g 的氧气参加反应。   

2 25 g高锰酸钾加热一会儿,剩余固体质量为22g,则产生氧气____g  

我能行:  

1、在  A +  B  ——  C   的反应中,5A4B恰好完全反应,求生成的C的质量。  

2、在  A +  B  ——  C   的反应中,5A4B充分反应后,剩余1B,求生成的C的质量。  

3、在  A +  B  ——  C   的反应中,5A4B能恰好完全反应,如 5A6B充分反应后,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  

课堂检测:  

1.比较下列物质质量大小,用“>”、“=”、“<”来填空  

1)木柴燃烧,余下灰烬的质量(       )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       )原来铜丝的质量。  

3)加热高锰酸钾,剩下固体的质量(       )原来高锰酸钾的质量。  

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3.3g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由此推断该物质中(       

A.只含CH两种元素                         B.可能含有O  

C.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D.无法确定  

4.在一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5  

反应后质量∕g  

未测  

21  

10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未测值为0                      B.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Q为氧气,则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你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应用

        

内容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2011-2015 www.xztszx.com 徐州市贾汪陶圣中学版权所有
    地址:贾汪新工区 邮 编: 221011 电话:82159485 邮箱:tszxlwl@163.com 
    技术QQ: 546835523 会员注册 会员登陆